●西部地区不可能均衡开发,而只能采取非均衡的布局,走由不同区域非均衡发展逐步过渡到所有区域大致均衡的道路;
●西部开发不能采取平行向西推进的所谓“梯度战略”,而应该在北部、中部、南部分别确定三条线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进攻方向,按此线路向西打入三支“楔子”,此谓“三楔战略”;
●西部大开发要全力打破既有的恶性循环,增强西部地区对于市场资源和各种要素的吸引力,逐步改变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西部地区已经吃过一哄而起、乱采乱伐各种资源、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苦头。如果今天又借大开发之名一哄而起,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大开发的重点不能放在资源开发上;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既要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又要从全国生产力的布局、配置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还要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出发,重点似应考虑为:以可供利用的资源为基础,沿着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个方向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大战略。如何实施这个战略,本身就有一个采用什么样的战略的问题。战略得当,就能取得明显成效,至少可以少走弯路;战略失当,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大局。因此,要真正落实好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就必须首先认真研究和确定实施这一决策的战略问题。
西部地区包括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5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8%,人口约2.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国家重点扶贫县307个,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这么大一块区域和人口的发展问题,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里的地域辽阔,条件较差,发展极不均衡,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整个西部的均衡发展,也是不可能的。西部大开发,只能争取西部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不可能保证全部地区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对于国家来说,要在所有这些地区平均增加投入,毫无疑问是力所不及的。就像全国需要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先富起来一样,对西部地区,也必须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自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西部各个省份都想抓住这个机遇,赶个“早车”。这种热情可以理解,其积极性也应该肯定,但如果在战略上,大家都想一、二、三,齐步走,最后恐怕谁也走不成。
总体上,对西部大开发,我们应采取的是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战略,可以简称为“均—非战略”。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是一种不均衡;现在开发西部,是要实现新的均衡;但对于西部地区内部,不可能均衡开发,而只能采取非均衡的布局,走由不同区域非均衡发展逐步过渡到所有区域大致均衡的道路。对于国家来说,要选择和确定若干重点省份和城市,优先设计,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对于每一个省份来说,同样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都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若干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实行重点开发。抓住重点,然后发挥重点区域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这种“均—非战略”,是一种差别战略、重点战略,同时也是一种全局战略、全程战略。
那么,西部哪些地区能成为重点呢?这要具体分析,综合平衡。大致上,要看在经济、政治、地理上的战略地位,要看在资源、人才、科技、教育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要看其对整个西部地区所能发挥的带动作用,同时,还要看全国发展大局的需要。总体上,不能采用全面铺开的战略,也不能采取平行向西推进的所谓“梯度战略”,而应该在北部、中部、南部分别确定三条线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进攻方向,按此线路向西打入三支楔子。这可以称作是“三楔战略”。在西部地区内部,似应采取“以线穿珠、以点带面”的战略,即重点发展交通干线上的中心城市和主要乡镇,形成一系列以铁路、公路、江河等交通线串联起来的中心城镇经济圈,使之成为“贫困地区的富饶城镇”,然后中心开花,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各地的条件差异很大。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西南地区的可利用土地短缺。各省之间,陕西的高科技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四川的加工业相对发达,云南的生物资源丰富,新疆的“一红一白”已初步形成优势。在地理上,各省区又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连接通道和连接方向。所以,每个省区的开发布局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抓住特色;确定适当的开发战略,既不能照搬东部地区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省区的模式;力量不应分散,而应适当集中,抓住重点,合理布局,通过有特色的道路逐步实现开发的目标。
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环境和条件都已不同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因此必须有新的思路。
这种新的思路,首先要体现在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主体和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政府的职能也已经有很大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再完全由政府调配,而是主要由市场规律来决定。因此,西部大开发,既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有必要的行政手段,但更重要的是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依靠各个经济主体的自主活力。如果没有后者作为基础,中央政府的投入,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从无数空隙中漏掉。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开发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增强西部地区的内在活力和吸引力,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与东部地区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多年来在要素配置上,存在着一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为了追求相对较高的回报率,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等,大都是流往东南部的沿海地区。这种现象,有其合理之处,也是规律使然。但如果长此以往,西部地区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与东部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能否成功,根本上取决于能否改变这个趋势,由“孔雀东南飞”变为“孔雀向西飞”。如果能,西部大开发就会成为顺乎自然、合乎规律的事情;反之,西部大开发就会始终靠行政手段来维持,难以收到预期的成效。
西部大开发的思路,就要围绕解决这样一个难点来展开,全力打破既有的恶性循环,增强西部地区对于市场资源和各种要素的吸引力,逐步改变“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为此,对西部地区自身来说,要努力改善投资和开发环境,尤其是软环境,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则要研究到底用什么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西部。是简单地采取输血的方式呢?还是采用造血的方式?如果中央政府不采取大的举措,单靠西部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扭转东西差距;但仅仅一般地增加对西部的投入,而不注意选择发挥成效的最佳方式,也可能事倍功半。我认为,中央的支持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科技、教育环境。对这方面的投入,中央应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使其真正用到刀口上,防止无谓的流失。另一个,则是给西部地区必要的政策优惠,增强西部对于资金、人才、技术的吸引力,让西部的和到西部的人都“有财可发”。中央对西部的支持不是给一个钱花一个钱,特别是不能把许多钱用到生活救济上。而是要给一个再变一个钱,使一个钱逐步变出许多钱来。
说起西部,人们马上想到西部的自然资源,认为开发西部就是开发西部的资源。不错,西部确实有很多种类的资源,但现在看来,不能笼统地说西部资源多么丰富。西部也有很多资源是贫乏的,最大的就是水资源贫乏,绿色资源也贫乏。过去一些年,西部地区已经吃过一哄而起、乱采乱伐各种资源、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苦头。前车之鉴记忆犹新,如果又借大开发之名一哄而起,很可能会重蹈覆辙。这样的蠢事我们决不能再干了。现代经济越来越具有知识经济的特点。从世界许多国家来看,资源丰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未必就高;而不少资源丰度低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却实际超过了资源丰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国家其实也是如此。所以,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不能放在资源开发上。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既要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又要从全国生产力的布局、配置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还要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出发。按照这样的思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似应考虑为:以可供利用的资源为基础,沿着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个方向发展。
科技密集型,就是要大力发展能走在市场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西部地区的亮点和希望。唯有这方面的产业迅速发展了,西部才有希望赶上东部甚至走到东部之前,也才有希望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西部地区是有这种条件的,如西安、重庆、成都、兰州等地,就聚集了大量科技人才、资源和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非勉为其难,而是扬其所长。从现代化道路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跳跃式发展是可能的。开发西部,就要抓住重点,以现有的力量为基础,再加上国家的扶持,努力使之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这些市场上逐步占据更大的份额。
由于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和资源是群落式的聚集,而不是全面均衡的分布,所以单靠发展高科技产业还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发展和致富问题。因此,西部大开发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农牧业人口多,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比重大,受教育的程度低,乡镇企业不发达。即使在城市里,就业的压力也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据条件,积极创办个体、私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各种形式的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国家要研究给予支持的方式和政策。比如,尽快降低创办企业的起始标准,在贷款上给予优惠,等等。
在产业方向上,要根据本地条件,大力发展农林牧及其加工副业,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在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上下功夫,使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拓展五个方向,即:立足于资源条件而发展资源延伸加工产业;立足于人文地理条件而发展国内国际旅游产业;立足于开辟广阔的内陆市场而发展生活消费品产业;立足于打入国际及东部地区市场而发展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立足于为今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开发西部地区,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以保护生态作为一切开发项目的前提条件;同时,瞄准“环境经济”的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严防由于所谓的开发而造成新的环境破坏。为了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国家要实施几个重大的环境保护工程,带动西部“环境经济”的兴起。同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保护环境的困难,补偿西部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代价,应考虑实行东部地区和江河下游地区对西部和上游地区给予适度补偿的制度。
全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在西部地区,又大部分在农村。西部的农村不发达,农民富不起来,整个西部地区也富不起来。所以,稳定和发展农业,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基础工程。要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市场化水平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农业和资源深加工企业,使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应相对集中,并与乡村城镇化的规划结合起来,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重点发展中学和职业教育,着重提高本地居民的文化水平。